天文與曆法學習筆記
.
※ 本條文隨時依個人學習經歷,進行增刪、修改,以求內容完善 ※
不知曆,難以透命,曆命之間脣齒相依,有曆而後有命。
曆,表徵日月地球間的運動模式。
日月地球間的運動模式,影響太一、二極、三元、四時、五運、六氣。
太一、二極、三元、四時、五運、六氣,形成不同落土時,及其命造。
人類文明的曆學,一直難以調和日月地球間的曖昧關係,因此曆法修正,逐朝進行,至今仍無絕對完美的曆算形式。
學命者務必警惕,時間的定義由人而來,務必還給時間原始的意義,才可能透見,時間賦予人類性命質素的真相所在。
基本理路在此:還原時間意義 → 還原曆法死角 → 還原命盤位置
以下僅是格主學習歷程的一隅,待未來有空餘,再來多介紹一些曆算的知識。
● 格林威治時區相關:
理論時區以被15整除的子午線為中心,向東西兩側延伸7.5度,每15度劃分一個時區,這是理論時區。
理論時區的時間採用其中央經線(或標準經線)的地方時。所以每差一個時區,區時相差一小時,相差多少個時區,就相差多少小時。
東邊的時區比西邊的時區時間來得早。為了避免日期的紊亂,提出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概念。但是為了避開國界線,有的時區的形狀並不規則,而且比較大的國家以國家內部行政分界線為時區界線,這是實際時區,即法定時區。
● 法定時區的弔詭:
例如 UTC+8 涵蓋北京時區,北京一點之時,決定全中國疆域的時間,現實上不合理,因此必須還原其他疆域位置之真實時間。
理論時區一度 4 分鐘,根據出生地的經度,重新加減時間差,還原該地之真實時間。
● 時區表:
中時區(+0) 7.5°W~7.5°E 時區中心線 0°
東一區(+1) 7.5°E~22.5°E 時區中心線 15°E
東二區(+2) 22.5°E~37.5°E 時區中心線 30°E
東三區(+3) 37.5°E~52.5°E 時區中心線 45°E
東四區(+4) 52.5°E~67.5°E 時區中心線 60°E
東五區(+5) 67.5°E~82.5°E 時區中心線 75°E
東六區(+6) 82.5°E~97.5°E 時區中心線 90°E
東七區(+7) 97.5°E~112.5°E 時區中心線 105°E
東八區(+8) 112.5°E~127.5°E 時區中心線 120°E
東九區(+9) 127.5°E~142.5°E 時區中心線 135°E
東十區(+10) 142.5°E~157.5°E 時區中心線 150°E
東十一區(+11) 157.5°E~172.5°E 時區中心線 165°E
東十二區(+12) 172.5°E~180° 時區中心線 180°
西十二區(-12) 180°W~172.5°W 時區中心線 180°
西十一區(-11) 172.5°W~157.5°W 時區中心線 165°W
西十區(-10) 157.5°W~142.5°W 時區中心線 150°W
西九區(-9) 142.5°W~127.5°W 時區中心線 135°W
西八區(-8) 127.5°W~112.5°W 時區中心線 120°W
西七區(-7) 112.5°W~97.5°W 時區中心線 105°W
西六區(-6) 97.5°W~82.5°W 時區中心線 90°W
西五區(-5) 82.5°W~67.5°W 時區中心線 75°W
西四區(-4) 67.5°W~52.5°W 時區中心線 60°W
西三區(-3) 52.5°W~37.5°W 時區中心線 45°W
西二區(-2) 37.5°W~22.5°W 時區中心線 30°W
西一區(-1) 22.5°W~7.5°W 時區中心線 15°W
● 氣朔概說:
氣為節氣,朔為朔望。古代天文曆法的專有名詞,中國古代曆法絕大多數是陰陽合曆,基本元素是日、氣、朔
(朔原意是初一、望原意是十五之意)。
日:中國至遲從殷商時代起就採用干支紀日,從甲子到癸亥,六十干支日名輪流循環使用。
氣:是中國古曆的陽曆成分,從冬至點開始到下一冬至點為一年(回歸年),
從冬至開始,每隔一個氣,如:大寒、雨水、春分…等都叫中氣;
其餘十二個,如:小寒、立春、驚蟄…等都叫節氣;
一年分成二十四個「氣」,稱為二十四節氣。
1.按時間等分的叫平氣。
2.按一年中太陽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氣。
朔:是中國古曆的陰曆成分,日月的黃道經度相同的時刻叫朔。
月亮繞地球轉動的速度是不均勻的,它的速度變化的週期叫一個近點月,太陽周年視運動的速度也是不均勻的,它的變化週期直到明末以前一直認為就是一個回歸年。
由於日、月運動都不均勻,所以每連續兩次朔之間的時間也是不相等的。不過,經過長期觀測統計,可以求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平均數,這個平均數就稱為一個朔望月。
1.根據朔望月推算出來的朔,叫平朔。
2.對平朔進行日、月運動不均勻性的改正,得到真實的朔,稱為定朔。
● 中國曆法沿革:
中國古代的民用曆法根據氣、朔的變化,可分三個時期:
1.從春秋戰國時代到唐初,是使用平氣、平朔時期。
2.從唐初到明末,是使用平氣、定朔時期。(619年,戊寅曆)
3.清代以後,是使用定氣、定朔時期。(1645年,時憲曆)
簡表:
東周 - 唐初 平氣/平朔
唐初 - 明末 平氣/定朔
清代以降 定氣/定朔
註:西元 619 年(唐 - 武德 2 年 - 戊寅元曆),開始用定朔,但節氣仍用平氣。到西元 1645 年 (清 - 順治 2 年 - 時憲曆),開始用定氣。
● 陰陽干支曆簡述:
中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,這種曆法中安排有二十四節氣,以指導農事活動,而且主要在廣大農村中使用,因此稱為農曆。又名夏曆、舊曆、中曆,民間也有稱為陰曆的。
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,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,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,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,農曆把日月合朔(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)的日期作為月首,即初一。
朔望月平均約長29.53059日,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,稱月大;有的月份是29日,稱月小。
月初所在的日期,要根據太陽和月球的位置推算確定,而不是機械地安排。
● 置閏概說:
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,共354或355日,與回歸年相差11日左右,所以隔三年要安插一個閏月,再過兩年又安插一個閏月,平均十九年有七個閏月。
如何安插閏月,根據和季節、氣候有密切關係的二十四節氣來定。農曆月份的名稱按照「中氣」而定,如含「雨水」的月份叫正月,含「春分」的月份叫二月等。
不含中氣的月份就定為閏月,用上個月的月份名稱稱閏某月。用這種辦法置閏月,可以使曆月與節氣相差不致過遠。
具體置閏的大規則如下,但仍有改良空間:
1.兩冬至月間為 11 個月,出現無中氣月,不置閏。(例如 2033 年)
2.兩冬至月間為 12 個月,出現無中氣月,需置閏。(例如 2034 年)
3.出現雙中氣月,閏前月不閏後月。(大原則,但應有例外)
(待續)
.
※ 本條文隨時依個人學習經歷,進行增刪、修改,以求內容完善 ※
不知曆,難以透命,曆命之間脣齒相依,有曆而後有命。
曆,表徵日月地球間的運動模式。
日月地球間的運動模式,影響太一、二極、三元、四時、五運、六氣。
太一、二極、三元、四時、五運、六氣,形成不同落土時,及其命造。
人類文明的曆學,一直難以調和日月地球間的曖昧關係,因此曆法修正,逐朝進行,至今仍無絕對完美的曆算形式。
學命者務必警惕,時間的定義由人而來,務必還給時間原始的意義,才可能透見,時間賦予人類性命質素的真相所在。
基本理路在此:還原時間意義 → 還原曆法死角 → 還原命盤位置
以下僅是格主學習歷程的一隅,待未來有空餘,再來多介紹一些曆算的知識。
● 格林威治時區相關:
理論時區以被15整除的子午線為中心,向東西兩側延伸7.5度,每15度劃分一個時區,這是理論時區。
理論時區的時間採用其中央經線(或標準經線)的地方時。所以每差一個時區,區時相差一小時,相差多少個時區,就相差多少小時。
東邊的時區比西邊的時區時間來得早。為了避免日期的紊亂,提出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概念。但是為了避開國界線,有的時區的形狀並不規則,而且比較大的國家以國家內部行政分界線為時區界線,這是實際時區,即法定時區。
● 法定時區的弔詭:
例如 UTC+8 涵蓋北京時區,北京一點之時,決定全中國疆域的時間,現實上不合理,因此必須還原其他疆域位置之真實時間。
理論時區一度 4 分鐘,根據出生地的經度,重新加減時間差,還原該地之真實時間。
● 時區表:
中時區(+0) 7.5°W~7.5°E 時區中心線 0°
東一區(+1) 7.5°E~22.5°E 時區中心線 15°E
東二區(+2) 22.5°E~37.5°E 時區中心線 30°E
東三區(+3) 37.5°E~52.5°E 時區中心線 45°E
東四區(+4) 52.5°E~67.5°E 時區中心線 60°E
東五區(+5) 67.5°E~82.5°E 時區中心線 75°E
東六區(+6) 82.5°E~97.5°E 時區中心線 90°E
東七區(+7) 97.5°E~112.5°E 時區中心線 105°E
東八區(+8) 112.5°E~127.5°E 時區中心線 120°E
東九區(+9) 127.5°E~142.5°E 時區中心線 135°E
東十區(+10) 142.5°E~157.5°E 時區中心線 150°E
東十一區(+11) 157.5°E~172.5°E 時區中心線 165°E
東十二區(+12) 172.5°E~180° 時區中心線 180°
西十二區(-12) 180°W~172.5°W 時區中心線 180°
西十一區(-11) 172.5°W~157.5°W 時區中心線 165°W
西十區(-10) 157.5°W~142.5°W 時區中心線 150°W
西九區(-9) 142.5°W~127.5°W 時區中心線 135°W
西八區(-8) 127.5°W~112.5°W 時區中心線 120°W
西七區(-7) 112.5°W~97.5°W 時區中心線 105°W
西六區(-6) 97.5°W~82.5°W 時區中心線 90°W
西五區(-5) 82.5°W~67.5°W 時區中心線 75°W
西四區(-4) 67.5°W~52.5°W 時區中心線 60°W
西三區(-3) 52.5°W~37.5°W 時區中心線 45°W
西二區(-2) 37.5°W~22.5°W 時區中心線 30°W
西一區(-1) 22.5°W~7.5°W 時區中心線 15°W
● 氣朔概說:
氣為節氣,朔為朔望。古代天文曆法的專有名詞,中國古代曆法絕大多數是陰陽合曆,基本元素是日、氣、朔
(朔原意是初一、望原意是十五之意)。
日:中國至遲從殷商時代起就採用干支紀日,從甲子到癸亥,六十干支日名輪流循環使用。
氣:是中國古曆的陽曆成分,從冬至點開始到下一冬至點為一年(回歸年),
從冬至開始,每隔一個氣,如:大寒、雨水、春分…等都叫中氣;
其餘十二個,如:小寒、立春、驚蟄…等都叫節氣;
一年分成二十四個「氣」,稱為二十四節氣。
1.按時間等分的叫平氣。
2.按一年中太陽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氣。
朔:是中國古曆的陰曆成分,日月的黃道經度相同的時刻叫朔。
月亮繞地球轉動的速度是不均勻的,它的速度變化的週期叫一個近點月,太陽周年視運動的速度也是不均勻的,它的變化週期直到明末以前一直認為就是一個回歸年。
由於日、月運動都不均勻,所以每連續兩次朔之間的時間也是不相等的。不過,經過長期觀測統計,可以求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平均數,這個平均數就稱為一個朔望月。
1.根據朔望月推算出來的朔,叫平朔。
2.對平朔進行日、月運動不均勻性的改正,得到真實的朔,稱為定朔。
● 中國曆法沿革:
中國古代的民用曆法根據氣、朔的變化,可分三個時期:
1.從春秋戰國時代到唐初,是使用平氣、平朔時期。
2.從唐初到明末,是使用平氣、定朔時期。(619年,戊寅曆)
3.清代以後,是使用定氣、定朔時期。(1645年,時憲曆)
簡表:
東周 - 唐初 平氣/平朔
唐初 - 明末 平氣/定朔
清代以降 定氣/定朔
註:西元 619 年(唐 - 武德 2 年 - 戊寅元曆),開始用定朔,但節氣仍用平氣。到西元 1645 年 (清 - 順治 2 年 - 時憲曆),開始用定氣。
● 陰陽干支曆簡述:
中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,這種曆法中安排有二十四節氣,以指導農事活動,而且主要在廣大農村中使用,因此稱為農曆。又名夏曆、舊曆、中曆,民間也有稱為陰曆的。
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,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,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,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,農曆把日月合朔(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)的日期作為月首,即初一。
朔望月平均約長29.53059日,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,稱月大;有的月份是29日,稱月小。
月初所在的日期,要根據太陽和月球的位置推算確定,而不是機械地安排。
● 置閏概說:
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,共354或355日,與回歸年相差11日左右,所以隔三年要安插一個閏月,再過兩年又安插一個閏月,平均十九年有七個閏月。
如何安插閏月,根據和季節、氣候有密切關係的二十四節氣來定。農曆月份的名稱按照「中氣」而定,如含「雨水」的月份叫正月,含「春分」的月份叫二月等。
不含中氣的月份就定為閏月,用上個月的月份名稱稱閏某月。用這種辦法置閏月,可以使曆月與節氣相差不致過遠。
具體置閏的大規則如下,但仍有改良空間:
1.兩冬至月間為 11 個月,出現無中氣月,不置閏。(例如 2033 年)
2.兩冬至月間為 12 個月,出現無中氣月,需置閏。(例如 2034 年)
3.出現雙中氣月,閏前月不閏後月。(大原則,但應有例外)
(待續)
.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