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 / 承擔

.

曾有位朋友問過格主,從小生長在一動盪的家庭,長期冷眼旁觀家父的婚姻出軌,面對感情會不會有異於常人的意識形態?

例如感情潔癖?寧缺勿濫?高標擇偶?或是走入另一極端,異常開放?放浪無羈的慾愛解放?

格主淡然的回答:二者皆非

事實上,在某些社會心理學派的研究中認為,問題家庭容易生養出問題子女,在不嚴謹的人文科學統計研究下,父母身教對後代,似乎有著近乎絕對的感染作用。

28 歲以前,格主正是學習這一套出身的,當時嘗試著由各種心理學體系,去重新定義自己過去的破碎家庭背景,但仍無法得到有效的解釋,因為人文科學的研究侷限性,並不足以詮釋複雜多樣的人心。


爾後,因緣際會下接觸了命理學,才漸漸搞懂那些反邏輯、反常識、且殘酷無比的潛規則,是如何藏匿於感官認知的背後,宰制著我們的人生。

如果將這些決定人生際遇的遊戲規則全數公布出來,恐怕足以在短時間內威脅許多人的生命信仰。而"這",也正是命理領域中,不可輕易言說的秘密。

命理術數,原意在於推算因果、趨吉避凶,但實際上也是在掩飾許多殘忍現實,並撫平那些超乎因果外的人生糾結。

譬如為情所苦的人們,身上纏繞著"姻緣黑線",極其殘忍且迴避不能。格主所能幫忙的部分,除了解釋因緣和合的起承轉合外,也必須顧及案主的感受,迴避掉那些更加深邃晦暗的糾執,使案主能夠度過心傷。

就如黑暗騎士片中的台詞:人們的信念值得被保護,即使那是假的。



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



另一位朋友也問到,長期旁觀家父的背叛,理當對於破壞他人家庭的第三者深惡痛絕,可卻總見格主在幫忙這些第三者解惑,這似乎有違於常理?

格主淡然的回答:兩碼子事

如果說,破壞完整家庭的元凶是第三者,那麼我是不是應該將矛頭全數指向他/她們,並且刻意敵視?這看似想當然爾的道理,卻並非公允的論調。

這世上有許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的。

這幾年透過命理對談,處理許多不同類型的感情案例,舉凡同性、雙性、畸戀、小三、小四、....甚至一些涉及精神官能的特殊案例,這其中又不乏第三者族群,數量也頗可觀。

而我之所以願意幫忙這些角色尷尬的第三者,是因為我尊重他們的"選擇",就如同我尊重自己父親的"選擇"一般。

每個人面對感情,不外乎兩個環節:

一是選擇、二是承擔。

前者決定戀情開端,後者決定戀情存續。

"選擇"走上哪一條感情路,就有相對應的代價必須"承擔"

我尊重父親玩世不恭的感情意識形態,他的外遇是他面對婚姻的反動,這是他個人對於感情的"選擇",這無人得以干涉。

但相對的,他也必須為自己的"選擇"做出"承擔",而他要"承擔"的代價,便是眾叛親離,以及我與家母的信任決堤。

很長一段時間,格主對於父親的負面觀感,並非來自於他的感情抉擇。畢竟愛誰恨誰,皆為個人之自由。然而當父親"選擇"與這個家庭關係脫鉤之時,我也就不必再咸認此人為生身父親,這就是家父必須"承擔"的代價。

同樣的,我所協助的第三者,對於自己的"選擇"有所覺悟,也清楚未來即將"承擔"的艱苦代價和輿論壓力。那麼身為命術師,並無必要以任何道德價值去作嚴格檢視,這並非命術師的任務焦點所在。

我尊重每一個愛情路上敢於"選擇"的人,這是個人自由,而後果也必將由其人親自"承擔"

就實務上的觀察來說:
敢於"選擇"的,未必有足夠能耐"承擔"
敢於"承擔"的,未必能作出明智"選擇"

有人敢愛敢恨,積極嘗試各種情愛刺激,但往往以身涉險卻無能力承擔後果。反之,也有人面對許多對象,卻感到猶疑不絕,心意始終難以堅定,那就更遑論承擔爾後的感情代價。

這兩種狀況都是過去論命常見的族群,預測結果對這兩類人沒有實質效果,因為前者會主動接近危險,後者則是禁錮自己的靈魂。

於是,經過長時間陪伴命主們對談的沉澱,我慢慢歸納出"選擇""承擔"的觀念,我只問案主知不知道堅持下去的後果,對於自己所愛,是否有清楚的認識。

如若答案肯定,那麼即便案主是小三、小四、小五、小六....甚至一路排到小七,還被人集點換贈品。我也以命術師的立場,中立看待案主的抉擇,並給予嚴謹的諮商協助。

至少在這個當下,案主已經"允諾"承擔的勇氣,而他們也"似乎"看的見自己即將步入的旅程,無論這股熱度能夠維持多久......



.

留言

筆者簡介

我的相片
莎莎叔叔
● 一位命理研究者,男女人格交錯,孩子們稱我莎莎叔叔,您可以稱呼我一聲:李老師。      ● 誠若此處隻字片語,牽引起您的感動,願探究身命堂奧,歡迎聯繫或預約。
檢視我的完整簡介

與筆者聯繫

傳送

×